今天是: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安保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

来源:安徽省高校保卫工作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8-04-26 浏览次数: 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指出始终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的正是这一初心和使命,进而明确了我们党必须要永远与人们同呼吸、共患难,“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决心和意志。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召唤新使命,与以往党代会报告不同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专设一个部分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对我们党的历史简要回望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作出了新概括: 为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从事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四个伟大”这一新时代历史使命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本文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为视角,从其历史生成、理论逻辑、现实要求三个层面尝试对这一新论断进行初步解读。

一、以人民为中心: “四个伟大”生成的精神内核

以“四个伟大”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常把“改革开放”看作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称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强调进行“伟大革命”、推进“伟大事业”,必须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任务,其目标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在习近平主持下起草的,报告中首次出现“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表述。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释“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阐述新的时代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支撑时,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三者并提。2017 年7 月26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必须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③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系统阐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时代课题。“四个伟大”是我们党新时代历史使命高度凝练化的表达,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个伟大”归根结底源于我们党的初心,即当初出发时想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之无愧为世界上的伟大民族,但自鸦片战争始,伟大的中华民族陷从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深渊。为追求民族复兴大业,无数爱国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但旧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依旧未能改变。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无疑成为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意味着中国无产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是旨在谋求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除了无产阶级这一阶级整体利益之外,决无自身特殊利益。党一经成立就把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定为实现共产主义,进而把实现民族复兴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此,中国共产党就成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振兴,人民解放、幸福的主心骨,中国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广阔天地和光明前景。在这一伟大斗争实践中,我们党逐渐深化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 一是认识到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告别了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二是认识到只有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才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进而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开天辟地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三是认识到是任何先进的社会制度,如果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期盼,终究会陷入僵化而成为社会发展的羁绊,进而实行改革开放、革新顺变,使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今天的中国最为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任何歇歇脚、松口气的态度都是错误的,要最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仍然需要不懈努力。为了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一切重大挑战、重大阻力、重大风险、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始终成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素质和本领,必须要下大力气把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斗争中“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通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经之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和发展。可见,伟大梦想因党的初心而起,伟大斗争因伟大梦想而作,伟大事业是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光明之路,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它们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既是我们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根本概括,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和行动的总坐标。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灵魂和本质特征,贯穿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各个部分。十九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观点概括为“八个明确”,作为习近平执政理念的本质和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明确”之中。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国梦的本质是人民的梦,就是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除了在发展方向、发展方式上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外,在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也都聚焦于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十九大报告还就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实践要求。其中“坚持党的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前三条方略是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根本方略,其他十一条方略是具体各个领域的工作方略。鉴于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和前提条件,因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视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方略和本质内容。应该说,这“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都是新时代我们党统揽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具体化,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无疑是贯穿“四个伟大”的精神之魂。

值得注意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我们党过去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表述在基本内涵上是根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提法更能突出广大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更能彰显我们党的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特征。

二、以人民为中心: 成就“四个伟大”的理论逻辑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成就“四个伟大”的力量源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确立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仅表明我们党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而且已为无数的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也必将继续被证明的一条真理。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核心主题和根本内容。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生产力看作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作为社会生产力承载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无疑是当然的历史创造者,同时也是一切创造成果的当然享有者。以人民为主体这一铁律在人类历史绝大部分时间里是以自发

或被动的形式发挥作用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其最素朴的表达; 只是在唯物史观诞生后,人类历史才有可能在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真正由自发走向自觉。这就是《共产党宣言》所宣示的: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⑥历史经验表明,人民虽然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创造历史也需要有杰出领袖人物或先进政党的激发和组织,缺乏先进领袖和先进政党的正确引领,人民创造历史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因而有必要加强先进政党的建设,这也是当前我们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题中之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尊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⑦的历史观,也包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执政观和价值观,还包括“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⑧的党的根本工作方法论。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

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后,首先面临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物质技术条件的任务。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普遍脱胎于经济条件十分落后的封建或半封建社会,因而更需要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作根本任务长抓不懈。但社会主义本质不仅体现在生产力层面,还体现在生产关系层面,即逐步趋于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发展规律之所以不同于自然规律,就在于社会发展规律并不外在于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人们是通过追求自己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因而坚持一切为人民,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取向。如果脱离人民主体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维度,就意味着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也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考虑到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前提除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思想的具体运用,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理性选择。

以人民为中心,凝结了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和经验智慧。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民心向背是决定执政党成败的关键因素。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改变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就在于他把“人民”二字深深地烙在历史中,群众路线就是他留给党的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他曾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⑨,认为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⑩,强调中国的命运只要掌握在人民的手里,中国必将如东升的旭日,光辉普照。?瑏瑡邓小平也同样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他说过,凡是能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普遍拥护的事情,不论我们将遭遇多大的困难,最终都会获得成功,?瑏瑢并强调要重新恢复和发扬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真正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相信和依靠群众,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瑏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总结我们党九十五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强调我们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信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我们回顾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时,既要看到其实践上的成就,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方面的积极意义,当然更要反思其具体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的基本动因。但为了获得急速工业化的巨额资金,斯大林不仅号召人民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还强迫农民向国家缴纳额外的“贡税”。这种为整体牺牲局部的资金积累方式对于后发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若长此以往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固定下来就有失公平了。毛泽东对此教训作了形象的概括:“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瑏瑥苏联解体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颠倒目的手段,漠视人民利益当然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党的十八以来的这五年,我们党正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国内外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解决了许多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难以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带来了党和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这无疑又是一个确证这一命题真理性的绝佳例证。

三、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四个伟大”的根本方法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历史观和价值观转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法论,用以人民中心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论统揽推进“四个伟大”。

新的时代面临新的挑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党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顺利完成这一新时代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国家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是任重道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 社会文明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叠加效应明显,国家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斗争复杂严峻,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等。特别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仅包括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包括在环境安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方面的需求,这种关系全局的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在新的长征途中,“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瑏瑧面对上述新挑战、新要求,仍然需要我们付出更大、艰巨的努力。

首先,通过强化“四个自信”,牢牢坚守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根本立场和根本制度上。在根本方向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指出,在当代中国,通向人类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的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激励党和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增强“四个自信”。?瑏瑨在根本立场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为人民谋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进一步发挥其对文明社会创建、国民教育以及精神文明产品生产传播方面的引领作用。在谈到梁家河改革开放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时,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瑏瑩在根本制度上,必需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其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执政党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发挥科学组织和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参与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无疑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我们必须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期待,勇于改革开放,不断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更好地发挥广大人民的主体作用,使社会始终充满活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把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的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如在经济上,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注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政治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保障人民正当权益,激发人们创造活力。在文化上,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在党的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的从严治党原则,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反腐败斗争,使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从而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党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真正使党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再次,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切实维护人民主体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求我们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即民生问题,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体而言,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民生与发展深度融合。发展在今天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统一起来。如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增长点,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二是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社会政策“兜底”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民生问题法治化等原则,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真正使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触手可及,也更可持续。

总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较好地实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为了人民)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依靠人民) 、切实维护人民主体利益( 造福人民) 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前提和条件,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途径和保证,维护人民主体利益是动力和归宿,它们统一于我们党统揽推进“四个伟大”这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中,也必将继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