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安保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研究

来源:安徽省高校保卫工作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8-12-24 浏览次数: 0

作者:安徽工程大学保卫处 何志恒

【摘  要】高校要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克服传统安全教育模式存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内容单一、效果不佳、机制老化、创新乏力”等局限性,主动应对校园新安全,善于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队伍、课程、内容、体系、机制、网络建设方面创新研究,提高安全育人水平,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新时代  大学生安全教育  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将深度融合,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正在推进,新媒体发展迎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深度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深刻影响。由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虚拟性等特性以及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能力的欠缺,大学生遭受新型安全的威胁愈发凸显。大学生群体易冲动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于受到迷惑性信息的诱导,法治观念不强,甚至有意无意地参与到破坏国家安全的行动中去。

进入新时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安全形势更加严峻,校园新安全愈发凸显,大学生安全教育难度增大。高校要积极应对新挑战,深入研究校园新安全的特点,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当成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来抓,把培养大学生安全技能、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作为出发点,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青年一代作为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新挑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7.5%,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

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潮流和时尚的追随者,已经成为“网络人”、“手机人”的重要群体,对新媒体表现出过分依赖,自媒体、直播、音频、短视频等深受大学生喜欢,外卖、共享单车、网约车、在线教育、网络购物、网上兼职等成为大学生活常态,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外部信息、参与社会活动、进行人际交流的主要媒介,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新媒体时代环境下校园安全呈现新特点。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差

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具有枯燥性、延迟性、非互动性等不足相比较,手机、网络视频、论坛、社交平台等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优势,这和新时代大学生追求新事物、张扬个性的需求相吻合,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经历参与其中获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这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大学生由于成长经历简单、社会阅历不足,对真假混杂的网络信息难以分辨,对于网上信息甚至传言“宁可信其有”,有贪图小便宜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等,容易导致上当受骗,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90后”、“0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独立生存能力差,受沉重学业的限制,上大学前基本没有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知识培训,安全知识欠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很多大学生不注重个人信息防护,泄露个人信息事件时有发生,这给犯罪分子实施“精准犯罪”可乘之机。新媒体的发展造成了犯罪入侵校园手段不断翻新,伴随新媒体出现了许多新型犯罪,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也时有发生。大学生应对新安全威胁的能力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这也折射出高校传统安全教育的局限性。

3.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认知不足

新媒体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全世界互联互通,国家安全出现了新形势新特点,原来隐匿于国家内部的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化的共同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显的尤为重要。很多高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师资,也没有开展系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国家安全观意识淡薄,认为国家安全离自己比较遥远,容易受西方敌对网络思想文化的传播和诱骗。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4.新媒体传播的负面性影响高校安定

新媒体的传播带有很强的虚拟性、隐匿性和无限性,同时衍生的商业化的不良信息泛滥、虚拟性引发的道德弱化等负面性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集体荣誉感不强、法治观念淡薄、政治立场不坚定等;甚至一些学生在网络上随意转发未经求证的虚假信息,散发不负责任的评论,曝光别人隐私,轻信境外敌对分子的蛊惑言论,这些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阻力,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也不利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青年人才的培养,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影响高校稳定。

二、传统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一)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对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保卫队伍重视不够。目前高校保卫队伍大多是退伍军人,普遍出现青黄不接、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等现象,缺少新鲜血液补充。由于受人员偏少限制,保卫干部大部分精力用于执勤、巡查及处置突发事件,重管理、轻教育,缺乏开展安全教育的专门力量。保卫干部大多长期任职,交流轮岗和进修机会少,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足,对新媒体知识掌握不够,运用新媒体开展安全教育能力欠缺。学生自身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安全问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学习安全知识的主动性不强。

(二)安全教育内容单一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校园安全问题及影响高校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传统安全教育内容,缺乏对新型国家安全的认知,如国家安全、网络安全、隐私安全、支付安全、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涉及不多,跟不上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出现安全教育盲区。在安全教育形式上,高校一般通过校园网安全提示、横幅、海报等零碎形式宣传为主,偶尔有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讲座,由于受空间场地的影响,受众学生有限,覆盖面不广。往往别的高校出现了某个方面的安全问题,或者上级部门要求加强某个方面的安全教育,才会强调某个方面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达不到预防的效果,毕竟安全工作重在预防。

(三)安全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不少高校没有把安全教育课列入必修课程,也没有制定系统化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领导大会小会言必谈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也经常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安全教育,毋容置疑高校普遍重视安全工作,可是这种重宣传说教的安全教育模式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效果并不明显。

(四)非传统安全认知模糊

高校一般比较重视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对人身财产、消防、交通、防溺水等方面安全教育非常重视,不注重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对于政治安全、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网络安全、防范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出现认知模糊,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不足。

(五)安全教育师资分散

在高校从事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有保卫、学工、宿管等部门人员,由于条块分割,师资队伍分散,基本都是各管一块安全,职责出现重合,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合力不足。如学生宿舍安全问题:保卫部门负责宿舍外围巡逻和内部消防安全管理,宿管负责宿舍内部安全设施防护和门卫值守,学工部门负责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出现信息不对称,有时还相互扯皮,出现管理缺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六)安全教育缺乏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不再被动或依赖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冲破教学单向传播的模式,借助新媒体获得更广泛的安全信息。传统安全教育模式所讲授的安全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方法陈旧,触发不了学生兴趣点,大学生易产生排斥和麻痹的心理。传统安全教育机制老化,缺乏创新,滞后于新媒体时代发展需要,仍然是形式单一、方法笼统、效果不佳的现状,不符合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新要求。

三、新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安全教育的能力

目前高校保卫队伍大多存在青黄不接、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等现状,更多精力用在日常管理,投入到安全教育工作的人力物力有限。在现有状况下,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争取引进新人,对现有人员加强运用新媒体开展安全教育能力的培训;第二,成立大安全教育社团组织,在保卫部门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用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件教育学生,逐步扩大社团组织的影响力;第三,对保安队伍加强监管和培训,充分发挥安保队伍安全育人的作用。

(二)加强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要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立德树人总体规划中,实现安全教育课程化、体系化、网络化,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组建安全教育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热点难点问题研讨、双向互动等形式提高授课质量,增强安全教育课程的吸引力。主动邀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宿舍,结合校园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开展精准宣传教育。

(三)加强安全教育内容建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内容建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重视人身财产、消防、交通、防溺水等传统安全教育,更要重视非传统国家安全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国家安全教育,防范非法宗教在校园的传播,严防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严防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增强广大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意识。加强大学生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提倡文明上网,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不侵犯别人合法权益。通过拓展训练、实战演练、典型案例等多种内容途径培养大学生整体国家安全观意识,提升大学生安全防范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加强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扩大安全教育的参与度

大学生广泛参与是安全教育的基石,“参与感”、“存在感”是吸引其参与其中的关键因素。不少高校开通了平安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利用手机APP开展安全教育,成效明显。组建专门团队对“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加强维护,开展校园“微安全”评选、安全知识竞赛、平安校园建设方案征集活动等,把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与开展校园大型活动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参与度。要密切关注校园安全动态,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与学生探讨校园安全问题,实现正面的引导和有效沟通,提高大学生安全素养,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五)加强安全教育机制建设,营造全方位安全育人氛围

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也应该借鉴机关改革模式,整合高校保卫、后勤宿管、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等部门,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综合部门,打破条块分割,统一负责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整合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统一规划大学生安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实训的形式提高学生安全素养,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拓展训练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把安全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全员全方位安全育人的氛围。

(六)加强安全教育网络建设,实现安全教育信息化管理

很多高校都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方便广大师生。高校要抓住这个契机,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及时发布典型案例及安全预警,学生登录平台及时了解掌握最新安全知识和技能,在线完成安全知识考核,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馈校园安全问题,实现双向沟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进入新时代,高校要有新作为,积极应对校园新安全,在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模式创新、机制转变、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勇于探索和创新,围绕关注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上台阶上水平,增强安全育人效果,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技能,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曦,李玉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33).

[2] 王海,于佳.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年(8).

[3] 陈润,胡正友,王姣姣.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